盡管越來越多的傳統汽車廠商宣布正在開發或已經測試無人駕駛汽車,但是谷歌卻被認為在該領域不僅已有了先發優勢獲得了最高的關注度,同時其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亦將領先傳統汽車廠商而領導無人駕駛汽車未來的發展。本文轉自騰訊科技,原文標題:谷歌無人駕駛將如何顛覆傳統汽車行業,作者:李路,虎嗅進行了適當編輯。
谷歌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發力對于傳統汽車行業而言是一個威脅。在無人駕駛技術方面,谷歌毫無疑問處于領先者的地位,其領先戴勒姆(Daimler)和沃爾沃(Volvo)等著名汽車廠商好幾年。
今年5月份,谷歌向世人展示了其兩座全電動無人駕駛汽車的原型產品,清晰地向外界釋放出這樣的信號:谷歌要成為個人通勤產品領域的競爭者,并著眼通過該項目獲得投資回報。
截至目前,谷歌在無人駕駛汽車方面的研發費用已經超過數億美元。不過,與傳統汽車廠商研發一款新車型相比,這筆研發經費顯然還難以相提并論。
理念領先:汽車服務取代汽車銷售
谷歌進軍無人駕駛汽車對于汽車行業意味著什么?汽車生產商在制造汽車產品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而且他們也開始涉獵無人駕駛技術。谷歌的出現會對他們構成重大威脅嗎?
對于上述問題,常規的回答一直都是否定的。去年,爭論的焦點在于:谷歌或許可以研發出偉大的軟件,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制造一輛汽車。現在,谷歌已經設計出一輛汽車。這款無人駕駛車取消了方向盤、后視鏡、剎車踏板等傳統汽車安全配件,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傳感器,其最高設計時速能達到40公里小時。
面對這種局面,傳統汽車生廠商的爭論焦點隨之升級:谷歌可能制造出一輛行駛緩慢的兩座汽車,但是他們不能制造出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汽車。即使他們能夠實現,也不能將這種汽車進行大規模的量產。
每當谷歌擊破一個質疑觀點,對手要找出否定的論據就越來越難,而留給他們的時間越來越少。現在需要說明的是,谷歌不能大規模生產汽車的觀點具有誤導性,因為谷歌從未想過在汽車生產商擅長的領域挑戰他們。谷歌改變游戲規依靠的是提供無人駕駛服務,而非銷售汽車。
據悉,每輛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推出將會把私人汽車的需求水平降低到原來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這對于汽車行業無疑將產生影響,其輻射范圍包括公司戰略,股價以及生產方式。
除了不停的否定,汽車制造商還需要認識到谷歌所帶來的威脅。無人駕駛汽車技術是一股顛覆性的力量,他們將改變汽車行業的商業模式,令各大汽車品牌進入冰河時代,因為乘用型汽車的需要將顯著降低。從全球的角度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資源將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無人駕駛汽車將更多使用替代型推進劑,這將大大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壓力。
技術領先:感知技術需要雄厚的資本
對于汽車生廠商而言,適應這樣的變化無疑是困難的。汽車生產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必要的知識也是眾所周知。不過,貌似這些知識無法應用在無人駕駛汽車上,因為其關鍵技術點在于教會機器去感知環境。
然而,感知有是多方面的,其與感應器、先前知識、機器習得均有關,并會對動作和所處環境表現敏感。不幸的是,感知并不局限于駕駛的環境。無人駕駛汽車需要去理解人們的行為以及與駕駛環境相關的事物。此外,無人駕駛汽車還需要感知人們其他與駕駛無關的行為動作,并作出正確的判斷。
因為感知是個高技術活,其需要相當的財力和人力去解決上述問題。谷歌不僅具有雄厚的資本,而且還聘請了這方面的大量頂級專家。即使全球最領先的汽車生廠商也難以召集如此出色的隊伍與谷歌團隊媲美專業技術。因此,汽車生廠商的大聯合成為唯一可行的戰略。
由于感知是一種通用的技術,其可以運用到駕駛以外的多個方面,并因此產生回報。這也是谷歌的優勢所在,其在感知方面的成果能使其旗下的多個領域交叉受益。近日,谷歌收購了多家先進的機器人企業,在感知領域的研究進展能促進機器人領域的研發,反之亦然。此外,谷歌還開始研發移動手機項目Tango,該項目擬通過高端智能手機構建所處環境的實時3D地圖。而谷歌在這方面的先進成果可能被應用到無人駕駛汽車上。
基于上述原因,汽車制造商要想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擊敗谷歌,就需要認真考慮先進感知技術所帶來的額外機會,以及決定如何將這些機會與其戰略進行整合。此外,他們不應該將感知技術局限于發展無人駕駛汽車,還可以考慮更多的其他用途。
機器感知是無人駕駛汽車的核心競爭力。若想搶回業已被谷歌奪走的地盤,汽車生廠商應將發展感知技術作為頭等大事來重視。